本周末,國際足聯(lián)洲際杯將要拉開帷幕,來自全球六個大洲的冠軍,爭奪最終的冠軍頭銜。剛剛在世俱杯決賽失利的巴黎圣日耳曼,直接進入決賽,再次迎來世界冠軍的機會。對于切爾西來說,這項賽事無疑又是一個新的目標。
問題來了,洲際杯是什么呢?
早期,大家熟悉的國際俱樂部大賽有豐田杯,國際足聯(lián)在2000年舉辦了首屆世俱杯,包括99年歐冠得主曼聯(lián),98年豐田杯得主皇家馬德里在內(nèi),一共有8支球隊參加,最終來自東道主巴西的科林蒂安,擊敗南美冠軍瓦斯科達伽馬,奪得首屆世俱杯冠軍,皇馬在季軍戰(zhàn)不敵墨西哥的內(nèi)卡薩只能排在第四名。
兩支南美球隊包攬冠亞軍并不意外,其中包括羅馬里奧、儒尼尼奧等超級巨星。曼聯(lián)在小組賽以一個凈勝球的劣勢屈居內(nèi)卡薩之后,無緣晉級。貝克漢姆在首場比賽被紅牌罰下,讓人想起不久前在世界杯的那一幕,弗格森為此而理論也領到紅牌停賽。由于世俱杯安排在1月份進行,曼聯(lián)需要參加世俱杯、豐田杯等大賽,實在找不到多余的比賽日,只能選擇退出當年的英格蘭足總杯。
隨后的2001年,世俱杯擴充到12支球隊,歐洲球隊包括歐冠冠軍皇家馬德里,西甲冠軍拉科魯尼亞和歐洲超級杯冠軍加拉塔薩雷,比賽改在夏天舉行。沒有想到的是,即使分組抽簽已經(jīng)完成,一切準備就緒,由于負責市場推廣的主辦公司破產(chǎn),最終賽事只能夭折。
一直到2005年,國際足聯(lián)才重新舉辦第二屆世俱杯,豐田杯也從此告一段落,停止舉辦,直到2023年,世俱杯都保持相對比較穩(wěn)定的賽制,變化不大。南美洲的球隊,只有在前面三屆,以及2012年擊敗切爾西,4次奪冠,而歐洲囊括了剩余的所有冠軍,國內(nèi)的廣州隊,曾經(jīng)兩次參加世俱杯。
去年開始,世俱杯被“拆分”成兩項賽事,一項是按照傳統(tǒng)方式,改名為洲際杯(FIFA Intercontinental Cup),另外一項是保留原名的世俱杯(FIFA Club World Cup),采用新賽制,四年一度,32支球隊參與,成為俱樂部方式的世界杯。幾個月前,首屆新版的世俱杯結束,切爾西奪得冠軍。
洲際杯在去年舉辦了首屆賽事,其實也就是舊版的世俱杯,皇家馬德里獲得首屆洲際杯冠軍。最大的變化是,歐洲冠軍直接進入決賽,只要贏下一場比賽,就可以捧起世界冠軍,顯然要輕松很多。
今年,第二屆洲際杯很快要拉開帷幕,跟去年一樣,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被稱為非洲-亞洲-大洋洲杯(African-Asian-Pacific Cup),決賽由非洲和亞洲輪流舉辦,去年是在非洲,今年輪到亞洲。首場比賽在本周末的9月14日進行,大洋洲冠軍奧克蘭城挑戰(zhàn)非洲冠軍埃及的金字塔隊,比賽在埃及開羅進行。第一場比賽的勝方,將前往沙特的吉達參加第二場,跟亞洲冠軍吉達國民爭奪非洲亞太杯的冠軍,時間為9月23日。
隨后是第二階段,第三場比賽被稱為美洲德比(FIFA Derby of the Americas),安排在12月10日,由中北美區(qū)冠軍墨西哥的藍十字俱樂部,面對11月29日才產(chǎn)生的南美冠軍球隊。第四場比賽被稱為國際足聯(lián)挑戰(zhàn)者杯(The FIFA Challenger Cup),由第二場和第三場的勝方來爭奪,比賽時間為12月13日。
最后的第五場壓軸亮相,同時也是洲際杯的決賽,安排在12月17日,歐洲冠軍巴黎圣日耳曼終于登場,面對第四場的勝方,產(chǎn)生本屆洲際杯的冠軍。第二階段的三場比賽,比賽場地還沒有確定,等待進一步的消息公布。
5場比賽,國際足聯(lián)安排了多個不同的名字,聽起來似乎有些復雜。簡單而言,其實可以認為,亞洲、非洲和大洋洲產(chǎn)生一支球隊,南美和中北美產(chǎn)生另外一支球隊,兩者的勝方進入決賽,挑戰(zhàn)歐洲冠軍。根據(jù)賽程安排,巴黎圣日耳曼在結束歐冠聯(lián)賽第六場(12月10日面對畢爾巴鄂)之后的一周,將會參加世俱杯的決賽。
幾個月前,切爾西捧起歐協(xié)聯(lián)冠軍后,成為歐洲冠軍的全滿貫,隨后切爾西又捧起世俱杯冠軍,新版老版都集齊了,堪稱洲際冠軍的全滿貫。其實,去年才新設立的洲際杯還沒有得到,相信喜歡收集冠軍的切爾西,洲際杯是下一個目標,當然了,前提條件要獲得歐冠的冠軍。
國際足聯(lián)煞費苦心,定制了新版世俱杯,也定制了新版洲際杯,還有各種名字,不知道大家覺得滿意嗎?